2017年6月1日,中國網絡安全首部綜合性、框架性的法律——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》(以下簡稱《網絡安全法》)正式施行。這是我國網絡安全法制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成果,新法的頒布將讓廣大網絡用戶在虛擬的世界中有法可依。
《網絡安全法》全面規(guī)定了法人、組織和個人在網絡空間的行為規(guī)范,從網絡運營者的安全義務、個人信息保護規(guī)則、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和重要數據跨境傳輸的規(guī)則六個方面制定法規(guī),將有效維護用戶利益。
此外,新法新規(guī)對用戶在網絡中容易中招的網絡騙局也有詳細的規(guī)定,針對網絡詐騙和流氓軟件這兩類常見的網絡惡意行為,南昌網絡公司根據新法新規(guī)進行了以下解讀。
網絡詐騙三大分身:網站釣魚、電信詐騙、勒索病毒
據相關報道,2016年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8.3萬起,涉案金額高達數十億元,而在今年5月,浙江溫嶺又發(fā)生特大網絡詐騙案,涉案金額達2.2億元,38人被刑拘,網絡詐騙問題已然成為社會痛點亟待解決。
對此,《網絡安全法》第四十六條規(guī)定: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設立用于實施詐騙,傳授犯罪方法,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、通訊群組,不得利用網絡發(fā)布涉及實施詐騙,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。
網絡安全專家指出,條款中提及的網站和通訊組群常被用于釣魚詐騙和電信詐騙。目前網絡釣魚主要手段是通過偽造網站的方式,為了傳播偽造的地址,通常會有幾種方式:
1、利用電子郵件傳播,以虛假信息引誘用戶中圈套,多以中獎、顧問、對賬、密碼找回等理由,要求用戶輸入密碼,進行購物或轉賬。
2、利用社交傳播,這種信息通常發(fā)布在論壇、貼吧,朋友圈,聊天群,多以色情信息、快速賺錢等理由,騙取銀行賬號密碼。
而電信詐騙主要通過電話和短信的方式,此類犯罪在原有作案手法的基礎上手段翻新,詐騙者冒充親朋好友,甚至是冒充政府官員進行詐騙,這也正是利用的人們趨利避害,愛貪便宜的心理,詐騙者通常團伙作案,采取廣撒網、多撈魚、重點培養(yǎng)、個個擊破的原則,團伙中分工明細,且反偵察能力強。
流氓軟件三大手段:弱提示、反卸載、無告知
電腦無故彈窗廣告、桌面自主安裝程序,甚至彈窗敲詐勒索信息,這種現象對于網絡用戶來說已不是新鮮事,流氓軟件的橫行使得用戶苦不堪言,有極大的可能會招致病毒,給電腦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。
對此,《網絡安全法》第四十八條規(guī)定:任何個人和組織發(fā)送的電子信息、提供的應用軟件,不得設置惡意程序,不得含有法律、行政法規(guī)禁止發(fā)布或者傳輸的信息。電子信息發(fā)送服務提供者和應用軟件下載服務提供者,應當履行安全管理義務,知道其用戶有前款規(guī)定行為的,應當停止提供服務,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,保存有關記錄,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。
惡意軟件不單指那些帶有破壞性的病毒木馬,也指那些騷擾彈框軟件或流氓軟件,這也是目前困擾PC用戶的另一個難題。
了解更多網絡安全、南昌網站建設、APP開發(fā)等方面的知識,歡迎來電咨詢百恒網絡,本公司專業(yè)為您解答。
注明: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,部分內容稍有修改!